医路串珠:三例速效的头痛医案

可以微信上下分的捕鱼
新闻动态
栏目分类
医路串珠:三例速效的头痛医案
发布日期:2025-06-24 03:11    点击次数:86

图片

三例速效的头痛医案

李四平

头痛的病人很多,类型也很多,论病因有外感也有内伤,但在这里我无意做一个知识普及者,只是想把在临床中遇到的一些常见情况,用三个医案跟大家分享。

小赵是我的同事,年近五旬,非常敬业,科室忙,给病人做推拿常常做到下班,甚至拖班。天气稍稍一热,祝融还未发威,汗水早已湿衣,所以常常喜欢吹风扇。有次走路下班,回家就一直吹着风扇,汗出当风,结果晚上就头痛了。打电话问我咋办?得知她头顶和太阳穴附近疼痛兼轻微畏寒和鼻塞,估计药店尚未关门,我就让她去买一盒川芎茶调散来服用。

川芎茶调散的主要成分是川芎、薄荷、荆芥、羌活、白芷、细辛、防风、炙甘草。其中主要重用川芎,以祛风为主。川芎乃是血中气药,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通滞,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是诸经头痛之要药,而由于其入肝、胆、心包经,故尤其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一般指头顶或两侧痛);薄荷、荆芥轻而上行,善于疏风止痛,还能清利头目;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一般指后脑牵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一般指前额及眉心痛);细辛散寒止痛,并长于治少阴经头痛;而防风辛散上部风邪,增强诸药疏风止痛之效;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川芎茶调散需以清茶送服,以取其苦凉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的过于温燥与升散。川芎茶调散与以散寒解表为主的九味羌活汤中用生地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至于小赵的头痛,从她第二天来跟大家说我告诉她一种神药,就知道药到病除了。

这话就引起了一位七十来岁陪老伴做治疗的谢大叔的注意。他心慌心悸还失眠,常常头疼头晕伴有耳聋耳鸣,眼睛还有点胀痛,因一点小事生气今天头更疼了。一摸脉,左寸浮数尺细弱。这种在中医看来主要还是心肾不交导致的。于是让其躺在治疗床上,顺手拿了两根针,刺在双涌泉上。不到十分钟,他就觉得头已不痛,昏沉的脑子也突然清明了。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传统的上病下治?没错,跟肛脱灸大椎或用蓖麻子仁捣碎敷百会一个道理,《针灸大成》一书中明确指出涌泉主治头痛目眩。但黄帝内经中取象比类的思想,恐怕用在此处更为贴切。涌泉穴顾名思义:泉水自地下涌出,象征生命之源;头痛若因阴虚阳亢,即如干旱炎热;刺涌泉可类比引地下之水灌溉以降温,从而使上焦热邪得清。从五行生克关系来说头痛属“木亢”,也就是肝阳上亢,通过滋肾水以平肝木,符合“水能生木,水旺则木柔”的五行制化。从气机升降看,如果肾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则心肾不交。刺涌泉可激发肾水,促使气机向上向内运动,恢复升降平衡,并开窍醒神。从经络走向上看,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气上达巅顶,这是涌泉治头痛的生理基础。

正因如此,尽管谢大叔还是需要进行一个系统的治疗,但是两针就能收到这么好的效果,是他压根没想到的。

说到效果,另一个病例更让患者惊艳。这一例是个美女,上午劳作累了,午休起来,以左侧攒竹穴位置为中心出现头痛不适。因为她是我带教的两位学习者之一,我就让她们自己去找属于什么经络,并循经看看哪里出现问题,然后就去忙了。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她仍然一无所获,只好又跟我提及。我就在她的左侧束骨穴上来了一针,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针下痛止。

这个方义就好解释多了:攒竹与束骨同属足太阳膀胱经,一个在眉头一个在足外侧,形成上下对应关系。束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五行属木,具有疏通经络、清热止痛、降逆平肝之功。《难经·六十八难》云:“输主体重节痛”。此处下针,就是通过上病下取,远端调气,引导头面壅滞之气下行,调节整条经脉气血,实现“通则不痛”。

现代临床验证,针刺束骨穴时,部分患者可感到针感沿膀胱经上行至头面部,印证经络联系;多项研究也证实,针刺束骨穴可有效缓解眶上神经痛、紧张性头痛等攒竹周围疼痛(《中国针灸》2018年相关报道)。

是为记!

图片

声明:本公众号不推荐任何医生,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概不负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